
世界商界
雅皮士——理查德·布兰森
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维珍集团董事长理查德·布兰森,他用自己的行为证明着50后一代的新哲学:越“老”越酷!
理查德·布兰森就是这样:如果生活像一盒巧克力的话,他就一定要把每种味道都尝一遍;即使只在伊甸园里呆一天,他也会把所有的苹果都咬一口。
身为维珍集团的董事长,身家百万的他曾经只穿三角短裤和美国肥皂剧《海滩护卫队》的女主角帕美拉安德森合拍维珍健力饮料的广告;扮演蜘蛛侠从高楼大厦中砰然掉下;和20个几乎全裸的模特打着“所见即所得”的标语,在伦敦街头为维珍手机做促销宣传;光着屁股,穿着新娘的婚纱,被起重机从纽约贝塔斯曼大厦顶上吊降到时代广场,来宣传旗下的“新嫁娘”服饰公司;开着坦克驶入纽约时代广场宣传维珍唱片连锁进军美国;飞到新德里,骑着一头白象到印度国会演讲;沿着英吉利海峡的沙滩裸跑;冒着生命危险,乘热气球横渡大西洋和环球飞行……
虽然布兰森有时也会有过火之举,比如穿着空姐造型和婚纱,让人难以有美感。但印象中有一张照片深深地印在了脑海中:
布兰森穿着白色通体的天使衣,肩背一对巨大的仿真羽毛翅膀,面带童真近乎滑稽可爱的微笑,雀跃着从泛着点点金光的海面奔来。
当年华老去,创意和童趣却令人获得新生。
世界商界
教父——史蒂夫·乔布斯
有时,一个人的光芒过于闪耀,让我们疑心他并不和我们共处一个时代,所以称他们为“活着的传奇”;而如果他真的远走,我们又会无限哀恸和怀想。从来没有哪个人像他一样,将产品做成一种宗教。无疑,56岁的苹果掌门人乔布斯就是一个传奇。
今年的3月2日,形容清癯但依然有神采的乔布斯在万众期待中出现在iPad2发布会上时,全场观众起立鼓掌。我们必须承认,50多岁的他,看起来真的非常具有魅力。
从个人电脑AppleII、Macintosh电脑、iPod音乐随身听、64位个人电脑Apple PowerMac G5、MacBook Air笔记本电脑一直到今天的iPod shuffle五代、iPod Touch四代、iPod Nano六代,每一个产品的诞生都是电子产品和电子商业圈内一个奇迹的诞生。从1976年到2011年,35年,苹果公司走出了虎虎生威,走过了一日千里,也让其竞争对手走入了恍若隔世。这一切都与乔布斯近乎偏执的坚持和强大的个人意志紧密相关。
我们要感谢乔布斯,他让我们更加明白,人活一世,要有勇气追随自己的内心。让他下面的这段话时时能够响彻在我们未知而充满期待的人生路上:
你们的时间很有限,所以不要将它们浪费在重复其他人的生活上。不要被教条束缚,那意味着你和其他人思考的结果一起生活。不要被其他人喧嚣的观点掩盖你真正的内心的声音。还有最重要的是,你要有勇气去听从你直觉和心灵的指示――它们在某种程度上知道你想要成为什么样子,所有其他的事情都是次要的。
世界商界
“理想国”之王——比尔·盖茨
50岁成为比尔·盖茨人生新的开始。
过去,他在世界商业的地位过于显赫和荣耀,争议和质疑似乎也总是伴随着他。《连线》评价他为“集心狠手辣的竞争者、寡廉鲜耻的抄袭者和永不道歉的垄断者于一身”,他在制定行业标准的同时,也曾扼杀了创新,与开放平台公然为敌。他咄咄逼人的商业风格,在过去的很多年,都给硅谷和美国及欧盟的政府部门留下了深刻印象。
然而,50岁生日那天,他许诺将捐出个人财产的98%给基金会。53岁那年,他从微软退休。但是他因此拥有了更大的野心,那就是让全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而平等,他不断用自己的努力,奔走在世界各地,成为慈善“理想国”里的王。
去年,比尔和巴菲特来到中国,说服中国的富人们投身慈善,他们显然对中国的国情并不是那么了解,但这却更令他们看起来坦率和可爱。盖茨的确代表着50后的最佳状态,他的身上同时代表着财富和信仰,但是他的设想,却像一个乌托邦的幻想——相信通过精英们的设计,创造出一套高妙的制度来化解这个世界的问题和困局。
(以上文字执笔:宋晓鸣)
中国商界
国企里的理想主义者——宁高宁
最后一批知青,第一批国内MBA。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是50后一代企业管理领域的佼佼者。任职华润的时代,他驾驶华润“战
车”展开了一连串的计策性并购举动,横跨房地产、零售业等主体行业,并以其干练纯熟的资本运作能力被业界称为“中国摩根”。而执掌中粮之后,他主推有限度多元化战略,“产业链 好产品”的口号在中国几乎无人不知。在食品安全几乎要上升成为民族问题时,中粮旨在从整个产业链入手,食品加工过程不加入外界带来的环节,使这个问题从商业模式上得到根本解决。
在独特的国企体制下,中国国企的掌门人往往是低调的,但宁高宁却不如此,事实上,他是当今中国式经营管理之道最重要的传道人之一。而媒体也评价他“是个理想主义者,有时候主动跳出来代一个群体发言,有点堂·吉诃德的气质”。
这一切似乎与他的成长年代密不可分。作为中国最后一批知青,恢复高考后第二批大学生,第一批国内MBA,宁高宁抓住了时代的机遇,也无可避免置身于剧烈的文化震荡中。奉行中庸之道,又有豪爽快直的齐鲁之风,纯朴单调的农村生活,纪律至上的军营历练,推崇自由思考、创新思维的异域求学经历,视角广阔、成熟专业的香港商业氛围浸润,都交织在他的精神维度中。他喜欢研读哲学以及宗教史,从华润移师中粮,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内刊改名为《企业忠良》,向员工灌输作为“职业经理人忠心与良心”的管理理念。
目前,大多数食品企业将全产业链视作畏途,因为它难以驾驭。食品安全是一种国家责任,在主打这个概念同时,中粮也把这份沉重的责任背过来。它几乎已将全部商誉压在全产业链上,而在这条“从田间到餐桌”的长长链条中,需要成千上万个控制点,任何疏忽都可能带来巨大损失。但如果全产业链达成,宁高宁则无疑会同自己欣赏的杰克·韦尔奇靠得更近一些。
中国商界
地产界信使——任志强
中国房地产的每个动静、每次变化,几乎都有一个人的声音在伴随,同时此人的每一个观点都会引来民众的广泛关注和质疑,这个人就是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他曾被人们称为“任大炮”、“全民公敌”,他曾面临“扔鞋门”,也被网民称为“全世界第二最想揍的人”。看上去是微博这一新应用改变了他的舆论形象,他勤奋的“编织”不仅使自己的本真得以还原,更以平易和偶尔流露的可爱赢得了网民的拥戴和喜爱,许多年轻人亲切地称他为“任叔”。
任志强常把他们生活的那个年代称为“血色浪漫的一代”,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任志强身上一直保留着爱憎分明、敢于直言的优秀品德,他的敢于直言让很多人恨他,也让一些人怕他。长久以来,他扮演着中国房地产界信使的角色,他报告地产真相的方式直接且略显粗暴,许多人因此而心生憎恨。杀死带来坏消息的信使,可谓是人类的阴暗面之一,由此出发,对于社会上的年轻人来说,其实任志强带来的最重要东西是科学求证的思考方式和恪守事实的坚持。这一点与任志强的生活年代紧密相关。
任志强在一次访谈中说,自己谨慎、科学求证的思考方式正源自对于“文革”的反思。他认为,对于50后来说,“文化大革命”带来很多教训,其中重要一点就是不盲从。只有经历过、看到过盲从的可怕,才能真正理解有数据做支撑来进行研究的重要性。我们都惊悸于“文革”浩劫的可怕,而对社会个体而言,要想避免这种浩劫的唯一方式可能就是独立思考、不盲从。中国地产在各种变量交错作用中蹒跚前行,“任叔”之意见,尤为可贵。
中国商界
先行者——王石
在中国企业家群体中,王石是一个特殊的符号。就时代感而言,他身上带有50后的标志性印记,比如理想主义情结、奋斗精神,但
他又不断跳脱出社会对于50后的刻板印象,用时尚的词汇来形容就是“潮”。股份化改造、职业经理人制度、登珠峰玩滑翔,潮的背后隐约可见他的“野性精神”和旺盛的挑战欲望。他的另一点特殊在于,整个人生历练过程中,他关注大气候,对政治、经济的复杂性有着更为准确的把握与判断,而并不把自己的想法藏起来,在中国急剧变化着的大环境里,他不断地表达自己的观念。这些观念使他得到广泛的尊重,当然也招致许多非议。
近段时间以来,他的留美求学及任志强的即将退休成为地产圈的热议话题,甚至有人早早提出房企“领军人物”换血的说法,但如果熟悉这些50后地产“老兵”就一定不会做出这样的判断。因为从某种意义上,王石之于万科是无法分离的,这种精神血脉的连接早已超越了企业日常经营事务的范畴。
在王石的微博里,我们可以略见他游学生活的紧张节奏:“来这里第三星期,第二周始,一至周五,每天Kaplan学校3小时英语课+1.5小时口语训练课+2小时听哈佛专题讲座+2小时图书馆+2小时复习。”而对网友“不要这么拼命”的评论,他的回复是:“什么才叫享受人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在3月31日的
万科股东大会上,他果不其然的道出了此次游学海外与万科的国际化有关系,万科计划三年内打入国际市场。确然,行者也需充电,但他们永不会停下前进的步履。
(以上文字执笔:白许晨)
中国商界
家国情怀——胡葆森
在《我们走在大路上》这篇极具文采的新年寄语中,出生于50年代中期的老胡不无煽情地回忆年少时曾经高唱的那首歌。是的,每一个人,在接受时代的馈赠时,也一定受制于时代的束缚,然而,你怎样相信,你便怎样做到。
在家庭传统的教育理念影响下,“修身、治国、平天下”、“达则兼济天下”、“读而优则仕”这样的政治抱负我们依稀能够从老胡身上感受到。而后来“实业报国”的理想与路径,其实也是前者一脉相承的爱国情怀的延续。
中国传统名士的个人修为,强调写作、书法、音律等的基本功。年幼时的老胡,曾在母亲的严格教育下,苦练书法和写作。这样的教育培养了老胡的精英和细节意识,他随后也拥有了一口流利的英语。难怪有人评价说,作为河南企业家代表的老胡,不仅学养、素质堪为社会精英,就是经营方式,也是中西贯通。
作为毛泽东的红小兵,毛泽东对老胡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他和那个年代的很多人一样,充满了热血沸腾的革命英雄主义、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的长文《建业人的长征》中充分得到印证。他对革命的困难进行了充分的估计,但对未来信心满怀——未来河南之于中国,必同于今日中国之于世界!
老胡“肝胆相照”、“得道多助”的交友原则也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他的“侠义”、“厚道”、“会盟天下英雄豪杰”的气度使得他赢得了很多朋友的信赖和认同。建业上市路演的第一场投资人午餐会,满目的社会名流到会令香港媒体不禁惊呼老胡的人脉和气场。
老胡是节俭的,尽管他会有与现状相匹配的生活方式。这样的节俭意识几乎是和过去的生活和经历密不可分的。老胡坚持在宴请嘉宾的时候,点菜适度,因人取量,从不会浪费。每次离开办公室,老胡总要亲自关掉空调、拉上窗帘保持房间的温度。十几年前的旧衣服,他至今也会继续穿着。
(以上文字执笔:宋晓鸣)
中国文化界
矛盾共同体——陈丹青
陈丹青,一个知青、愤青、画家、叛逆者……
人人皆知陈丹青在油画界登峰造极的成就,却常常忽视他在音乐与写作上的天赋造诣;
他理想主义甚重,顶着海派自由画家的名号,却犹擅表现边疆底层人民真实生活状态的写实画作;
他曾被特聘为博导执教清华大学,却又是中国现行高校教育最激越的反对者;
他画画,更爱说话。词语也玑珠,话锋也讥诮,立场也独醒,表情也恳切。
因着诸多矛盾的集合,陈丹青注定成为这个时代引人瞩目又饱受争议的人物,喜欢他的人为他喝彩为他呐喊,带着浓厚的“陈丹青情结”,追随效仿几乎顶礼膜拜;不喜欢他的人反讥他质疑他,嘲讽他美国归来这“歧义而分裂的十年”,鄙夷他的旁门左道。相对于他的画家身份,陈丹青更像是一个敢于碰撞体制的舆论领袖。身为“50后”,在知青生活中成长起来,陈丹青不可能完全摆脱造反的、破坏的、激进的、反文化的、反历史的红卫兵文化,但敢于隔绝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极权主义思潮的浸染,艺术与语境的“隔膜”与“无助”,乃至“欲拒还迎”的文化心态,让陈丹青显得矛盾共生,而又兼具包容。
他言之自己从只顾画画的痴态中醒来,自云“退步”,而对百年中国人文艺术领域种种“进步”进行省思和追问。他是一面镜子,让我们更清晰地照看今日社会种种文化情境。当其一边接受着域外和家国的深刻改变,一边在现世和理想中重塑自己的角色人格,陈丹青醒着,是否能鼓舞中国独立知识分子的时代?
中国文化界
中国式映像——张艺谋
中国电影如果没有张艺谋,很难想象会变成什么样子。
在大众眼中,“50后”的老谋子早已是一面旗帜,无人可以取代。他曾用过去影坛未曾出现过的浓烈色彩和豪放风格叩开了中国百姓的心扉,也将融汇了东方文化内核和西方表现手法的作品投进了国际观众视野。
张艺谋是个生于50年代初的西北汉子,粗犷的地域个性赋予他的电影鲜明的角色形象和蓬勃具有张力的镜头语言,而其特殊的成长年代则提供了丰富的创作主题以及作品中清晰的时代的脉络。纵观张艺谋的所有影视作品,无论是80年代《红高粱》的形式突破,还是90年代《活着》、《大红灯笼高高挂》、《一个都不能少》的内容革命,而后几年步履匆匆投身商业化直至《千里走单骑》、《山楂树之恋》的回归。毫无疑问,他准确号住了这个时代的脉搏,真实地展现了我们内心生活中的种种隐秘冲动和当时中国社会那种独有的伦理纲常,同时其作品都遵循类似规律:烘托大环境的气氛明暗以及在对抗时代命运中个体的凸显。
当张艺谋不断展示中华文化,传播大众心态的同时,西方人更是通过他的镜头开始关注并认可中国电影。自身经历与所处年代的制约,使得张艺谋成为中国电影现实主义表现的先行者,忽略传统的乌托邦式情结,摒弃了狭隘的民族主义,他以直觉把握着社会心理愿望,总是适时而又超前。
中国文化界
知青作家代表——肖复兴
在中国文坛,肖复兴是“知青作家”群体中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一个,之所以能用这一既非派别,也非支系的头衔将他们从文学界中区分出来,是因他们都生于50年代,那段特殊的经历是他们创作的源泉和思想根基。
如果说知青的经历和烙在脸上的红字一样是去不掉的,真正的智者是能够从苦难中汲取营养。肖复兴把自己从那个时代的获益称为“民间立场”的确立,正如他所言,这种立场关系到国家的未来,“50后”特殊的经历使他们流失了很多东西,也伤害了很多东西,包括一去不返的青春。但而今回望过去,最大的收获是和底层老百姓的感情交流,体会到了民间的立场,这对于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感有社会意识的作家,对于日后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对国家和对人民的感情关联,密不可分而无法更改。
想引用肖复兴写在文中的话:“作为一名写作者,我一直希望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走进记忆的深处,也走进现实的前沿,不回避历史、现在和他们的内心,为这一代人立传。同样是一场逝去的过去,从中打捞上来的,历史学家和一般人是多么的不同,前者打捞上来的是理性,如同鱼刺、兽骨和树根,硬邦邦的;后者则打捞上来的是如同水草一样的柔软的东西……悲剧也好,闹剧也好,牺牲了我们一代人的青春也罢,青春无悔也罢,还是那些最柔软的部分,最打动我。那些最柔软的部分,也是最坚定的部分。”
(以上文字执笔:黎苏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