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具有样本意义的企业家,我关注他的事业史。他善于思考并总是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我更愿意系统梳理他的思想史。”
他写一手好字,懂音律,爱读书,有很厚的古文功底。他有时写些文章,以有趣的文字完成有力的表达。
他大气大度,内敛沉稳,但又不乏幽默感。严肃的时候,他看上去威仪逼人;更多的时候他面带微笑,这种微笑给人一种说不清的亲切感和信任感。
他在战略上善于创新并且富有远见,同时对细节的关注又异常苛刻。他抓“大”抓“小”,在“大”和“小”之间总能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点。他的企业具有持续的稳健性,既是一名优秀的马拉松运动员,在某些时刻又能跑出百米速度和节奏感。
他把自己的价值观和文化底蕴融入建筑作品。地产行业没有什么好名声,但他和他的房地产公司却一直让人充满敬意,人们尊敬地称他为胡总或亲切地称他为老胡。
他看起来十分温和,但在原则和是非面前从来没有妥协过。先问是非,再论成败,他是一个温和的强硬者。在追求理想的路上,他向往理想主义的阳光。他拒绝以潜规则作为交流方式,他通过可以提升城市形象的建筑作品与城市决策者进行对话。
他是一个勇于担当的人。在做大企业的过程中,他肩负了社会责任;在肩负社会责任的过程中,他把企业做大了。
“越了解房地产,越信赖建业。”他这样向公众推广他的公司形象。
“越了解胡葆森,越信赖建业。” 他的商业伙伴与他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甚至成为亲密的朋友。
“越了解建业,越信赖胡葆森。” 他公司的业主通过他的建筑作品享受一种生活方式,并成为他的口碑传播者。
他是对中国足球感情最稳定的企业家。作为一位执著的足球投资人,他迎来了16年来心情最好的时刻。河南建业足球俱乐部一度风头强劲,他在中超联赛开幕式上赢得了比中国足协主席还要热烈的掌声。他的愿望是把建业打造成“中国曼联”。10年前,他与球迷们一个晚上喝掉600瓶五粮液。他很少喝酒,但那天晚上他频频举杯,豪气万分。那时就有球迷预言,有这样的老板,建业足球一定会成为中国最有希望的球队。
他与足球16年的亲密史,可以解说他的个人性格与企业风格。在某一个特定的阶段,他对足球的投资从来不是全国最多的;但以16年为时间长度,他不离不弃,对足球投入的资金总额和感情总量,谁也无法与他相提并论。这就像他的企业,17年跋涉,虽然没有火箭式的上升,但绝无雪崩式坍塌的风险。它步履稳健、相对匀速,以持续生长的姿态赢得各方信赖。
都说河南是一块盐碱地,他却从中发现商业秘笈。他把自己对这块土地的情感诉求融入商业模式,或者说他以商业模式来完成情感表达。他在内心里热爱并在商业上坚守的中部大省,同样对他充满热情并以他为荣。
他与中国顶尖的企业家一起谈笑风生,并贡献他的商业思想。
在很多方面,他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性。
他是一位具有样本意义的企业家,我关注他的事业史。
他善于思考并总是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我更愿意系统梳理他的思想史。
远见者:不计钵两之争
他习惯于战略上的宏大计算,因此总是能够在“千斤之货”与“钵两”之间做出果断的选择。
2008年6月6日,香港。这是一场盛大的庆祝晚宴。作为一家中等规模的内地公司,建业地产成功上市,成为2008年中国内地房企香港上市第一单,胡葆森迎来自己的幸福时刻。
在中国地产业心情复杂的年份,建业上市成为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之前多家声名显赫的同行都受阻于香港资本市场。
胡葆森有理由在这个夜晚高调举杯,但他同时还要面对疑问:在发行的股份规模和发行价格上,建业一再向市场妥协。这是一次“流血式上市”吗?
胡葆森一笑了之,不仅是对媒体在数字演绎上的低级错误,更因为他已习惯于战略上的宏大计算。他没有过多解释,只是引用了老子的一句话 :“抉千斤之货者,不计钵两之争。”在他看来,从长从大计议,自己表面上的、暂时的妥协,恰恰是一种进攻性的姿态。
胡葆森总是能够在“千斤之货”与“钵两”之间做出果断的选择。 “做正确的事,而不是把事情做正确。”他始终强调德鲁克的这句话。在一次接受媒体访问时,他总结说建业曾经做对了三件事:与凯德合作,上市,谨慎买地。
事实上,胡葆森做了更多“正确的事”,比如选择足球并选择坚持,比如区域战略以及战略优化。我试图让他就“正确的事”进行更系统的梳理,但他已不再拘泥于经营决策的小结,而是关注更宏观、更本源的层面。按照重要性排序 ,他首先选择的是“给这个企业设置了一种追求和价值观”,然后是“给这个企业设定了一个标准”——永不妄称第一,绝不甘屈第二。
胡葆森的市场判断力,来自他多方面的丰富储备。在创办企业之前,他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丰富的企业经历,始终处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他管理过河南最优秀的企业,香港10年又见证了很多历史性事件,积累的不仅是经验,更多沉淀的是国际化视野。
他一开始就表现出非同一般的远见。
1992年,郑州东郊。这是一块与城区分割开来的荒地,但在胡葆森的眼里,却是一片高尚住宅区。
他的商业构想在当时看起来完全不可思议:郊区,360亩的超级大盘,价格很贵的房子,在人们还没有商品房概念的年代,这个被他命名为“金水花园”的大手笔,更接近于一个漂浮的商业想象。17年前,在一个内陆城市的偏僻地段大片拿地并定位高端住宅,极少有人能够洞悉胡葆森的远见。
他相信自己的判断,但绝不盲目乐观,他把光明的前景和曲折的道路浓缩成始终如一的企业精神 :“追求卓越,坚忍图成。”
金水花园,这个位于城市郊区的新角色,一出生就让建业不同凡响。但胡葆森没有想到,尽管自己充分预见了各种困难的可能性,生死考验竟会来得如此之快。
1993年,金水花园面市之初,恰恰赶上国家宏观调控。按照胡葆森的商业设计图,建业原本可以“起步即起飞”,而现在,迎接他的是产品滞销和彻夜难眠。
丰富的经历和领先的视野最终为胡葆森带来了解决方案。“十年还本”的大胆设想,按揭方式的河南首创,金水花园在沉寂多日之后突然释放出强大的爆发力,地产市场从此风起云涌,再无平静。
理想者:有点理想主义
他要求自己在追求利润的同时,能够超越商人的逐利性,让商业选择和责任担当合为一个有机体。
他有理想主义色彩,同时又是一位现实主义者。他以理想主义捍卫他的是非观,以现实主义证明自己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简单地说,他是一位有理想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者。
几乎谈不上什么公众声誉,很多时候与暴利和腐败联系在一起,这就是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在这个行业里谈理想似乎有些奢侈,但胡葆森以战略和作品证明,他正走在前往理想的路上。
他的理想是成就一个伟大的企业。时至今天,很多地产公司还是在“做项目”,不是以长期心态做企业,而他在17年前,就以“追求卓越,坚忍图成”为企业精神,志在成就一个伟大的企业。
在他看来,伟大企业与合格企业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理想。有理想的企业,会多少有些理想主义,必将有更多的担当。合格的企业以追求利润为目标,但他要求自己在追求利润的同时,能够超越商人的逐利性,让商业选择和责任担当合为一个有机体。
在尚不成熟的市场环境里,理想或理想主义很容易碰到坚硬的阻挡或遇到温软的诱惑。但他始终不为所动。他捍卫的企业文化是“阳光”。对内,他可以完全按照他的意志阳光到底;而对外,潜规则和权势的力量有时更加强大,“阳光”就意味着付出更多的成本甚至完全溃败。张瑞敏“以纯粹应对复杂”,柳传志“以复杂捍卫纯粹”,他更倾向于前者。每到一个城市,他历来依靠的都是可以改变这个城市的作品。
他的理想主义无处不在。即使是一本小小的《建业》内刊,从纸张、封面到内容,都没有一丝肤浅的华丽,整个杂志给人一种很厚重很舒服的文化感。一本专为业主服务的《建业生活》,居然精心选择了高级蒙肯纸,怎么看都有点文化杂志的味道。
思想者:越朴素越深刻
他的商业思想正在迅速形成一个系统,并在整体上呈现出一个明确的方向:返璞归真。
胡葆森好读书,一部《菜根谭》读了20多年,几乎每页都有用钢笔画出的句子,句子旁边是短小的读书心得。长期的企业实践和60多个国家的行走,更增加了他感悟的丰富性。他习惯于思考并发现那些带有规律性和哲理性的东西。
不确定的经济形势似乎更加推动了思考的频率和质量,他的商业思想正在迅速形成一个独有的系统。保持深秋心态、向农民学生存的智慧、守正出奇,在他的各种观点被广泛传播时,人们渐渐发现,这些观点在整体上呈现出一个明确的方向:返璞归真。
他一直拒绝复杂和华丽,现在更加相信那些简单、朴素的哲理。
2009年3月,胡葆森在一次沙龙上全面阐述了“深秋心态”。他说,做企业就是做一个心态,很多出事的企业都是心态乱了。企业家要保持一个深秋的心态,因为深秋温度比之夏天的温度,会觉得凉爽;比之冬天的温度,会觉得温暖。在行业火热、膨胀的时候,需要冷静、慎行;在行业低谷、“冬天”的时候,需要充满信心和期待。
在《向农民学生存的智慧》这篇文章里,他总结了农民四个方面的品质:脚踏实地、本分守己、忍让示弱、勤俭致富。这些朴素至极的人生哲学,恰恰更有价值,他视之为“生存智慧”。
守正出奇。“正”是指目标正、方向正、心态正、方法正、行为正。一个“正”字,让建业受益17年,最终出“奇”,成为全球投资人认可的“区域地产王”。
胡葆森发现,越是朴素的道理越深刻,所有的成功都可以在这些朴素的哲理中找到正确性,所有的失败都可以从这些朴素的哲理中发现杀伤力。
能够回归朴素的哲理,源于胡葆森每日三省式的持续思考,同时他要特别感谢1997年那一笔昂贵的学费。
那是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夕,形势看起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迷人。胡葆森先是炒楼花赚了钱,一个半月,1700万港币。这么快速的高收益,实在让他无法拒绝诱惑。此时香港账上的现金已增至6000万,这笔钱与企业资金无关,他可以用来投资。于是他又拿出3000多万港币,首付两成,买下一处价值1.68亿港币的房产。很快有一次可以赚500万的出手机会,胡葆森没有卖:这一次的投资要比上次大很多,区区500万的收益显然不能令人满意。
但不久形势急转直下,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房子再无出手机会。此时的胡葆森面临痛苦的选择:是放弃还是继续供楼?选择前者,意味着要损失巨额首付款;选择后者,既有可能迎来形势的好转,也有可能陷入更深的泥淖。
胡葆森把自己关在房子里,连续三四天没有出门,最终选择的是壮士断腕:20%的定金不要了,马上退出!
这在后来被证明是一个及时而正确的选择。经历亚洲金融危机,香港楼市沉寂多年。
每个人都会有教训,关键在于能否从教训里有深刻的反思。3000多万的损失让人心疼,胡葆森告诉自己:要记住这一笔学费,而且要把这笔学费“摊薄”到今后的20年里,不允许再犯这样的错误。
两年前,中国房地产高歌猛进的局势并没有让胡葆森迷失方向。他看起来比任何人都要清醒,在很多同行的不解甚至嘲笑中,他坚持谨慎拿地。后来,当大部分地产企业为资金链而愁眉紧锁时,他异常从容地以低价进入土地市场。如今,建业的土地储备已经接近1000万平方米。
1997年所交的那一笔学费让胡葆森更加清醒:能不能像农民那样,在风调雨顺的时候,想一想可能来临的旱涝之年?
责任者:一种生态互动
建业从未缺席印度海啸、汶川地震一类的大型捐款,但持续性的主题公益行为更符合胡葆森的个人性情。
在一次很有影响的评选中,胡葆森被评为河南最受尊敬的企业家。主办方这样描述他的上榜理由:在做大企业的过程中,他肩负了社会责任;在肩负社会责任的过程中,他把企业做大了。
但胡葆森不喜欢列举自己企业那些纷繁的捐款数字,也不愿意渲染2008年已经高达4.5亿元的税收贡献。对他来说,责任有更深刻的内涵。
他承担了区域责任。
“根植中原,造福百姓”被他上升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让河南人民都住上好房子”被他描述为企业的理想与使命,“省域化”被他确定为企业的长期战略。他把企业最核心、最根本的基因都种在了同一块盐碱地上,他在河南的所有省辖市和部分县城已经完成了布局。每到一处,他都以提高人居水平、提升城市形象为目标,利润的实现已是一个顺理成章的结果。
足球也成为胡葆森承担区域责任的一种方式。15年前,他的企业刚满两岁,但他一次拿出150万元,说河南不能没有一支足球俱乐部;15年间,虽然经历了很多犹豫和痛苦,但他最终选择了坚守,3亿元的庞大数字让他成为中国最执著的足球投资人。
他承担了行业责任。
建业被称为“区域地产王”,产品全部在河南,但胡葆森在地产界却具有全国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不仅源自他对房地产的独到见解,更因为他的行业呼吁和忧思。他关心整个行业的健康运行,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让他的声音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他算得上是中国地产业的意见领袖。2009年全国两会上,一篇《警惕房地产业“去市场化”倾向再度抬头》引起各方关注,新浪网急约议案人,当夜的访谈被称为“胡葆森星夜谈两会”。
2004年6月5日,内蒙古阿拉善沙漠。这是中国沙尘暴的重要源头。胡葆森与刘晓光、王石等近百名企业家在《阿拉善宣言》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共同发起成立“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承诺每人每年出资10万元,连续出资10年。
这是中国企业家第一次大规模的联合公益行动。建业从未缺席印度海啸、汶川地震一类的大型捐款,但这种持续性的主题公益行为更符合胡葆森的个人性情。
在很多事情上,他都是一个持续投入者。5年前,建业集团作为主办方之一,启动公益性的“中原崛起与民营经济”系列论坛;5年来,胡葆森在河南的17个省辖市巡回演讲,与7000多位本土企业家分享了他的商业思想。
“企业之于社会,如同大树之于土壤。”他从生态学的角度论证,企业是一个生命系统,承担责任是一种与企业环境的生态互动。
形象者:为河南加分
那些苛刻的投资者突然对这位未来的团队领导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流利的英文、他国际化的视野、他把河南描述得神秘而有活力,这一切,都让他们急于聆听他的商业模式。
厚重、大气,良好的修养,谦和的姿态,常有独到见解。胡葆森的公众形象不能说是完美的,但他的社会声誉从来没有出现负面性。论企业实力,建业还不足以进入中国企业的第一方阵,但中国顶尖的企业家都乐于成为他的朋友,并以千万级的资金买他公司的股票。
他每年都被媒体评为最受尊敬的企业家。他被认为是“河南企业家形象的代表者”,河南的财经峰会往往把他列为最重要的企业界嘉宾。
他出席各种全国性的高端场合。他的儒雅之气和独家见解,为他赢来热烈的掌声,同时提升河南企业家的整体形象。
他为河南带来顶级的企业家阵容。2009年5月30日,马蔚华、王石、郭广昌等22位企业领袖郑州聚首。这是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理事互访活动的第11站,理事单位涵盖了交通、钢铁、房地产、文化、投资等众多产业。作为俱乐部的发起理事之一,胡葆森热情接待了来宾并隆重推介了河南。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希望这些企业家前来投资。很多企业家已多年没有来过河南,这一次他们说,“河南的确令人刮目相看”。
他甚至为河南赢取全球得分。
2008年5月,建业上市前的路演,中国香港、新加坡、英国伦敦、美国纽约与波士顿,他和建业在为期3周的时间里,密集接受全球近100家投资机构的严谨考量。所有的投资人都相信中国有越来越多的投资机会,但他们的专业眼光遇到了难题:河南在哪里?河南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胡葆森用流利的英文开始了自己的表达。
那些苛刻的投资者突然对这位未来的团队领导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流利的英文、他国际化的视野、他把河南描述得神秘而有活力,这一切,都让他们急于聆听他的商业模式。
以胡葆森为核心的管理团队,被投资人给予了很高的评分,同时得以加分的,还有中国的一个内陆省份。
(孔维国,《经济视点报》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