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永明在一首诗里写:“在古代 我只能这样??给你写信 并不知道 我们下一次 会在哪里见面。”古人诚恳真挚,懂得生命际遇充满不确定性,也因着这份不确定性,人与人之间才多了一份郑重和珍重。
王羲之的《奉橘帖》被奉为神作递传千年,不过是留给友人的一个便笺。“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细细品味琢磨,其实未可多得的不是橘子,而是一种人情的牵挂。
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变得越发便捷,社交形态层出不穷。会面变得容易,但人与人相遇的那份美好,交往的那份郑重和珍重却几近消亡了。
生活在当下,我们被各种关系拉扯、塑造,在一种混沌的环境中,我们沉潜、现身,小心翼翼或者戴着镣铐桀骜孤行。我们无时无刻不被时代的情绪裹挟,被人情世故绑架。很难说清楚,哪个时刻的“我”才是真实的我。
孤独久了,我们逐渐觉知,人际的链接与交互无论怎么变化或者多元,每个人从内心深处都渴望回到交往的初心与相遇时的那份美好。
在此契机下,有幸访问和深入了解到倡导“中国新精英文化”的生活美学沙龙——芝兰社创始人、社长李清翰先生;国内最具美学感知力的社区、被冠以美好生活方式“乌托邦”——麓湖生态城品牌经理楼园园女士。从“个人”和“社群”两个维度,体察新时代的人际链接与交互。
芝兰社:我们追求的是那些接近永恒的东西
Q:在当下这个时代您如何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交际,创办芝兰社的初衷是什么?
A:无疑现在是一个商业飞速发展的时代,企业家、人脉平台也有很多,但今天很多人都有两面:一面激情澎湃,一面倍感孤独。你能看到现在市场上十之八九的人都在谈策略、模式、资源、整合、运作,希望快速透过种种方法让企业挣到多少多少钱做到如何如何大,但却很少听到探讨自己企业的真正价值,深究“品质”、探讨“意义”的越来越少。追逐财富本也无可厚非,但如果全部将心于此那也不过注定到头来是一场可悲的孤独。于是我们想在这些之外建立一个更倾向于生活美学、精神态度的很纯粹的组织。这种类型的沙龙组织在目前的中国还是很少的,整个社会都太急于创新、开拓,我当然同意创新开拓是件应该赞许的好事情,我只是想说其实很多很珍贵很好的东西我们几乎从未认真思考过甚至在一无所知的前提下就开始了所谓的“创新”。而无论哪个领域、无论怎样的创新,都需要建立在继承精髓的基础之上。所以我们希望能够更多地去传承与回望、挖掘中国文化的重要源流,并且从中找到属于当下中国精神核心的东西,所以发心创立了芝兰社。“芝兰社”的名称出自《孔子家语》:“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Q:如何理解芝兰社“倡导‘中国新菁英文化’,秉持‘美育兴国’理念的生活美学沙龙”这一定位?
A:今天中国的精英我们不用调研就能大致概括出几个特点:钱多,总是忙,物质生活形态丰富,开名车住豪宅,出入高端场所,参加各种party活动……总体而言这是当下中国对精英以及精英文化的严重曲解。精英可以说是一个国家的栋梁,是超级重要的一批人,把这种曲解扭转过来也是超级重要的事情。所以我们一开始就把我们理解的菁英和一般对精英的认定标准区别开来,我们是草字头的这个“菁英”,它代表着独到的见地与优质的生命力量。也就是说,我们希望重新定义“菁英”概念和菁英品味,在芝兰人眼中,中国新菁英文化,不是财富阶层的物质文明,不是指点江山的商界勇士,不是满口文化的知道分子,它有“君子”的气节与担当,有“贵族”的坦荡与从容,有“绅士”的敏锐与优雅,有“文人”的博学与深情,追逐创新却又笃定执着,特立独行却愿时时与人为善,喜欢淡定但又永远蔑视平庸。它是不断修行却又与生俱来的智慧与品格,是随时随地的自律与包容,是永远心存美好的生命价值。
十几年前我曾提出了一个词语叫“美商”,就是指认知美的能力。我们可以看到当下国人的整体智商、财商都在不断提升,但美商却是非常低的,而我们老祖宗的美商可是极高的啊,这是一个巨大的遗憾。我认为,在这个精神传承严重缺失的时代,与其文化兴邦,不如先美育兴国。我们不是否认文化的力量,因为美育的源头依然还是文化,只是文化不如美育更切实当下,因为不少人对文化的传承是很难共鸣的,他们总误以为文化是挂在墙上、写在书里的,但其实文化本身是无比鲜活美好的,是可以享用或者用来消费的,每一个亲近它的人都能真切受益的,它一点也不虚无,它就在你的一举一动和日常生活里。而美育可以把文化以美学的形式无障碍地重新注入到每个人的心里,让更多人对美好生活心生向往。所以我们提出美育兴国理念,这是我们最大的期许和愿望。其实二十世纪初,蔡元培先生就提过“美育救国”的概念,现在听到这句话依然振聋发聩,他认为近代中国人的身上最缺乏的是审美精神,因为美具有超越性与普遍性,只有美才能让国人摆脱功利主义、物质主义的纠缠。但很显然,历史已经翻开新的篇章,当下的目标早已不是“救国”而是“兴国”。我们追求的“美育兴国”理念是基于“映照生命之美”的大美学观念及大生活态度,小美于形,大美于心,小生活安于意趣,大生活趋于觉悟。
Q:芝兰社往期举办过哪些主题的沙龙,对未来有什么样的思考?
A:芝兰社是2015年7月份正式成立的,当时我们举行了一个开幕雅集,吸引了不少朋友到场参与,还有许多朋友专程从外地赶来。我们非常欣慰,因为这很可能是郑州第一次有一个不讲什么人脉、财富而只聊美学、生活的组织受到关注。而且自此之后,不管是郑州还是河南乃至全国范围内,讲“生活美学”的、搞“雅集”的陆陆续续出了好多,虽然良莠不齐,但我们也非常欣慰看到芝兰社引起大家对美的关注和认同。后来我们还陆续举办过其他一些主题雅集活动,比如“山行”,一行人远上深山去感受空谷幽兰,山崖上闻香品茗,夜宿山涧边观看夜场露天电影;比如“吃一口春天”,集体到野外去,每个人以春天应季果蔬食材认真创作一道美学大餐;比如“行走的艺术”,一起分享生命中感动,探讨旅行的真正意义。当然其他的还有很多偏向日常生活的非正式活动,每一次也都让我印象深刻。
对于未来,最重要的肯定还是“美育兴国”这个终极使命。美的力量真是一种巨大的能量,我们由衷希望能在政府与相应部门的领导之下,看到众多同道将美育中国一步步实现。中国人是最有民族审美特征的族群,芝兰社不敢奢望能改变多少人,但我们会尽力去唤醒更多的人或者机构一起去影响他人。希望更多人能够美学觉醒,也希望越来越多的人把时间放在追求美与良善之上。
Q:芝兰社做了大量小而美、鲜活而文艺的沙龙,这和新时代的社交方式有关系吗?
A:每一个“新”都会成为“旧”,每一个今天也都会成为昨天。今天和北宋和魏晋的时代特征及社交方式是完全不同的,但我们就因此不能与那个时代以及那个时代的人心灵相通了吗?或者说,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就一定要满足它给我们提出的所有要求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作为长期从事文化产业的人,我相信我们芝兰社所代表的思想不只是符合当下,也不只是局限于某个时代,它关注的是人的生命质量的普遍性问题,我们的根本追求是那些真正沉淀下来的接近永恒的东西。
Q:站在互联网浪潮和“遥接古贤风骨”这两个维度,您对“新型生活方式”有哪些思考?
A:这个可以和上个问题联系一下,我们追求接近永恒的东西,但我们从来不排斥当下,正因为当下的众多便捷、高效技术条件,我们生命的长度其实被变相延长了,我们活十年的经历可能比古人三百年都要多,但是生命的质量却未必提升了。芝兰社就是想带给大家一个思考,让大家重新去观照自己的人生,所以才提出了“遥接古贤风骨”这么一个“不合时宜”的口号。只有从文化里找到给养的生活才是最心安的生活,而不是简简单单一句“此心安处是吾乡”。说得很好:此心安处真的是吾乡。但是不少人并没有理解,没有心底的认知,只能是一个标签,变成了伪文艺的假惺惺,起不到任何作用。你要知道为什么这样,要有感而发而不是空洞的文艺感怀。所以,我理解的“新型生活方式”就是做好平衡,既珍惜与享受当下的便捷与丰盈,又不失自我,不失精神传承,努力让自己过得更完满。
麓湖:开放、多元、分享,营造“麓客”社区乌托邦
“不好意思,麓湖不在上海”“不好意思,麓湖不在北京”。几年前在北京上海的机场,曾被这样醒目的灯箱广告吸引。2014年底,当我真正置身于麓湖生态城时,即刻被它极致的产品精神和偏执的美学理念所震撼。
2016年,一场奇幻的“社群”风刮过中国大地的地产“神盘”,一夜之间阿那亚、良渚文化村、聚龙小镇、奥伦达部落等成为地产人每天挂在嘴边的热词。当然,对于一个社区来讲,没有社交似乎令人觉得冰冷,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的当下。阿那亚的建造者马寅也许说得对,“阿那亚卖的不是房子,是内容”。
但我仍偏爱麓湖,这个已经花了10多年时间并且不计成本地坚持“小批量生产”和注重人文社区营造的项目,它的“社群”概念不是噱头和跟风,我更愿意理解为是一种自然生长。
十多年光阴,麓湖已然长成承载“美好事物”的大树,它的背后所聚集起来的人,涵盖开发团队、业主以及跨界各领域的生活美学家,继而生长成一个以追求“美好事物”为初心的生态系统——麓产品、麓艺术、麓文化、麓教育、麓生活、麓社群等。而其中,“麓客社群”无疑是这个生态系统最具生命力、最能散发能量的关键一环。
从一本关注生命美学的《麓客》杂志书,到跨界邀请具有远见卓识的各行业领域佼佼者进行演讲式分享的“麓客·思享会”,再到麓客环保会、麓客悦己会、麓客艺术会、麓客雅集会、麓客旗袍会、麓客园艺会、麓客茶美学研习会、麓客自然会……30多个社群分会,跨界公益、阅读、旅行、园艺、马术、美食、艺术、绘画、音乐、茶道、时尚等各领域,“麓客社群”以“在热爱中成长”作为内驱力和共同主张,打破传统的人际屏障,通过分享和共创感受来自不同生命体的经验与能量,从而让麓湖生态系统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以下为《建业》与麓湖生态城品牌经理楼园园的问答
Q:麓湖通过这些年的沉淀,形成了独特的美学观和品牌效应。从品牌塑造层面是如何构思的?
A:麓湖品牌很难用一个字、一个词简单去下定义,我们更愿意理解成:用时间去交换价值。因为时间是最好的朋友,品牌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品牌就像一个人,人有三观、颜值、行为。三观之于品牌的价值观,颜值之于品牌的视觉识别,行为之于品牌的行为识别。
麓湖的品牌核心:the best for the best(最好的,总在寻找最好的)—— 这是指导我们所有工作开展的关键要素。
最好的企业,要追寻极致的价值观;最好的同麓人(员工、合作伙伴),要提供最好的成长;
最好的客户,要提供最好的生活。
Q:麓湖营造了一个特别有价值的高端生活平台,涵盖创意、时尚、旅游、健康、文体等不同领域,您如何理解这一平台?
A:麓产品、麓艺术、麓文化、麓教育、麓生活、麓社群等麓系各个子品牌已经分别用了很长时间去培育,现在到了一个势能爆发的阶段。
平台化确实是这一两年麓湖品牌着力打造的工作方向。但“高端生活平台”的描述不太准确,我们更愿意理解成,麓湖提供了一个去地产化的、可广泛参与(或跨界)的、生活方式的平台。
Q:麓湖做了大量小而美、鲜活而文艺的跨界活动,这和新时代的社交方式有关系吗,麓湖想要塑造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A:什么样的理念决定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我们更愿意以开放性、多元性来理解今天的麓湖。我们倡导从社群走向社区,我们希望麓湖的生活方式是美好的,分享的,更有创造力、想象力的,生活即度假。
这几年我们着力在做节日化平台,简单地说:
美——花岛生活节:花与美好的节日
趣——Istart:儿童的节日
悦——麓Fun:欢乐的节日
思——麓斯卡:思想型的节日
Q:这两年“社群”概念不断涌现,麓湖在这一层面对未来是如何思考的?
A:有篇报道叫《麓湖被称作“乌托邦”,是因为“湖”、“麓”,还是?》,介绍了一些麓湖在“社群”方面的历程和不同之处。麓客社群对乌托邦的解读是“学习型社群”,每个社群分会的会长和成员们,都是因为对相应社群发自内心的热爱聚在一起,以不同方式的学习,去接近生命的本质,成为更好的自己。
于是今年“麓客学社”从麓客社群中诞生,分为麓客生活美学大师课、麓客学社创新思维、麓客家庭成长教育三个系列。将兴趣爱好+学习转变为一种更系统、更具持续性的修行,“在热爱中成长”是麓客学社的内驱力和共同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