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物质的单向度
“幸福本是一种感觉,它不取决于人们的生活状态,而取决于人的心态。感觉幸福的时候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美好。一个人在地里劳动,满头大汗,可是他觉得很幸福,他就是幸福的;另一个人在自家花园里散步,可是他觉得自己很不幸福,他就是不幸福的。”
无论我们以何种定义来解读幸福,都不能否认,幸福是一种预期与所得之间相比较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它并非一种实在的物体。既然是一种比较,那么最重要的东西则是标准,幸福与否,心灵上的标准归根结底关乎“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没有健康的价值观和充沛的心灵力量,幸福只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单向度的社会里,人们获得的物质越多,幸福感就越稀薄;物质时代的幸福感,必须从精神世界中追寻。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这一点拎得就很清楚。德国著名汉学家鲍吾刚在《中国人的幸福观》一书中研究所得,中国历史上甲骨文以后的早期文字中有17个和“幸福”有关的字词与符号显示,关乎中国人幸福感的有3个主要方面,即宗教、社会和物质,其中宗教领域有4个词值得注意,在社会领域的词则有11个,在物质层面仅有两个词。鲍吾刚据此认为,中国人比较关注内心安宁,注重“人们给予彼此欢乐和幸福”,同时“从未完全脱离自然和超自然的地方”。
中国人一向注重社会关系,因此社会领域有11个关键词并不使人惊奇。事实上,中国社会一直缺乏的宗教氛围,已经成为社会精神危机和幸福感匮乏的主要原因。由布伦诺·S·弗雷与阿洛伊斯·斯塔特勒合著的《幸福与经济学》一书曾阐述了信仰宗教与幸福之间有着积极的关系。一般来说,宗教能够提高幸福水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宗教能够给人们提供一种“解释性框架”,这种框架能够为生活提供意义与目标,这是幸福的重要源泉。二是参与宗教活动是得到社会支持的重要渠道之一。三是信仰宗教的人能够更好地克服遇到的失业、患病等不利情形。找寻幸福,不妨转向宗教。
居于幸福网络之中
幸福有许多好处。更幸福的人往往更健康、更长寿、挣得更多。他们通常也会从事更多的志愿工作、更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发出更多心理学家所说的“杜兴微笑”,即真诚的微笑。当代社会学也证实,幸福本身可以传染。
全球畅销书Connected的作者詹姆斯·福勒和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发现,如果你身边那些人际网络中重要的朋友、家人与邻居,有许多人都很幸福,那么你将来也会幸福很多。他们表示,更准确地说,如果居住在离你1英里内的一个朋友生活幸福感得到显著提升,你的生活幸福感就会增加25%。同样效应的还有同居配偶(幸福感提升8%)、居住在1英里之内的兄弟姐妹(14%)和邻居(34%)。这意味着,幸福传播的强度似乎更多有赖于社会交往的频繁度(与地域邻近相关),而不是社会关系的深度。比较遗憾的是,出于某种原因,这一点并不适用于工作场合。
社会学家分析,为什么幸福能够传染?一个原因或许是,幸福的人会与亲朋好友分享好运气(例如,提供实际的帮助,或在经济上慷慨解囊)。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幸福的人往往会改善自己的行为,会对周围的人更加友好,或不那么有敌意。又或许只是因为正面情绪具有高度传染性。在我们的世界里,如欲得到幸福,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尽力地去接近幸福的正能量。从另外一方面看,我们自己,也应竭力为别人提供正面的能量,就像编剧人柏邦妮说过的,“希望自己在任何一段关系中,都给予正面的力量,每一个在人世中遭遇我的人,都得到了光和热,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分量”。
深秋心态与建业幸福论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拥有良好的心态无疑是收获幸福的充分必要条件。老胡和建业在此方面可谓探索良多,有一整套的价值体系。深秋心态及向农民学得的那些生存智慧,最能给人启发。
“深秋心态”是老胡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的一个提法,最初是针对企业家的心态来讲的。他认为,中秋节之后的深秋时节,在中原地带普遍的气温是20℃左右,这也是做企业的人应当具有的心灵温度。深秋的温度,使你在行业快速发展温度火热的时期保持冷静,而在行业冬天,温度降到0℃的时候自己不会太冷,还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其实,深思之后,我们发现这种心态不仅可以用以做企业,更有广泛的普适性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如要持久幸福,就不能仅依靠生命中的惊喜,深秋心态会让我们对生活有更积极的发现。
2009年伊始,同样针对波折动荡的2008年,老胡的另一篇大作《向农民学生存的智慧》,讲生存智慧,但择几句细细品味,其中也更多讲的是心态的修为:
当多数国人面对时下的经济增长减速怨天尤人时,农民却不相信年年都会风调雨顺,旱、涝、虫灾同样也是上天的赐予;
当多数国人在消费上经常“透支未来”时,农民只牢记着先人的遗训而量入为出;
当多数国人以各种手段变着法儿地向社会索取时,农民仍坚信一分耕耘方能换来一分收获;
当多数商人以奇招百出的花样“包装”、“炒作”时,当许多创业者或涉世不久的年轻人幻想着“四两拨千斤”、“空手套白狼”时,农民却只相信种瓜不会得豆,天上也不会掉下馅饼。
当多数国人在社会转型期心态浮躁、淡忘真理时,只有农民春播、秋种、夏收、冬藏,日子过得平稳、殷实。
综合而言,建业的幸福论,首先强调正向价值观的指引,其次讲循道而为、智者无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此的幸福,平淡但充实,不失为一种富有启发的追寻幸福之道。
(白许晨/文)
拓展职业上的发展空间
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是否一件幸福的事?有的人说,爱好若成为工作,便剥夺了喜爱的可能性;也有人说,如果不喜欢,怎么能投入。
不管是先生蛋还是先有鸡,非此即彼的二元论回答不了人生选择的问题。它综合了那么多的因素,最终才让我们面临今天的生活和工作。工作在物质主义的今天已经占据大多数成年人的时间。不在上班就在去上班的路上。究竟工作于我们是什么?谋生工具还是生活的另一片空间。当我们微笑着去面对它,职场和人生何其相似,生活的实质在这里从未变化。只有不断地成长,个人才会不断受益。多少人是在忙碌着未来过去虚妄,专注于当下这最简单的情境反而是属于少数人的,而这少数人可能是马云、柳传志或者其他企业精英。
面对职业,有怎样的心态决定了它的天花板所在。著名积极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说,人就像蜂巢里的蜜蜂,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找到个体存在的意义。如果你参加过合唱团或者乐队,或者参加过篮球队,那么你会体会到人跟蜜蜂的相似处。人的天性中便是如此。
社会分工的细化,让企业这种组织形式得以发挥最大的能效,而企业中的人便是在组织目标的达成中获得价值和尊重。就像原始的部落,每个人必须找到自己的位置,奉献自己的长处,享受集体带来的安全和存在感。
在这时代,最值得投资的便是职业上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因为它的根本是人的进步。
认知自我,成长自我
人类对自我的认知是伴随着对世界探索的过程。从蹒跚学步到耄耋之年,我们跟世界的联系从建立到熟知,这其中应该伴随着对自我的认知,从而带来自我成长的结果。
古语言,三岁看老。性格中先天的因素有时让我们无奈到假装它的不存在。但真正的成长恰恰来自对自我清醒的认知和不断的改变。没有人会说,我比二十年前成熟多了,这样大的时间跨度本身就是对规律的忽视。星座、血型、属相、生辰八字甚至手相面相,我们应用多种方式来研究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方式,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是一丝半点。
美国心理学家M·斯科特·派克说,人的成长环境会在性格中形成地图,之后的行为方式多数按图索骥,愈来愈狭窄。如果不能了解这背后的原因,那么性格中的缺陷逐渐会放大,大到严重影响我们工作生活的质量。而解决大多数人内心深处的问题的方式就是自我了解,这是根本的问题。只有对自己有正确认知的人,才会拥有爱的能力,才能在社会中独立生活而不被同质化、异质化。
认知自我的方式有很多,不管是持续地学习还是选择体育锻炼甚至参与公益,都是通往自我认知和提升的道路。
培养爱好
20岁之前的人,可以规劝,20岁到40岁的人如果需要劝谏,只能暗喻。40岁之前的乐趣发掘和爱好培养对一个人的后半生至关重要。如果40岁左右的人还沉迷于网络游戏的话,等到老年,他选择网络游戏的几率非常大。相反,如果他的爱好是研究花草,那么他将很可能会拥有一个无比美丽的花园。这就是爱好培养的魅力所在,一项真正的爱好,是我们精神的第三居所。
它让我们独立于工作家庭琐事之外,甚至帮我们建立稳固和谐的朋友圈子,在另外一个群体里继续感受自我的价值和享受生活的乐趣。一项高级情趣指向的爱好,将我们的精神向上升华,而反之则让我们沉重向下。丹青写意、安弦操缦、阴阳太极、泼墨挥毫……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给我们的爱好选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俗语讲玩物丧志,在而今的时代,任何一个足够深入的玩物者都能找到自我的舞台。
公园里,阳光下舒畅呼吸中打太极的老者,那种从容和安静,正是我们希望一项爱好带给人的提升所在。构建于人精神空间的丰富和宁静,恰是物质至上社会形态中,稀缺和珍贵之处,金钱不能购买、权力不能剥夺。
当我们对社会热辣批判之时,眼中饱含热泪。生于斯长于斯,对自我的理解更是如此,苛责之外,让我们更有动力和智慧面对生活、解决接踵不断的问题。提升,圆满。
人生不是一场横向的竞赛,任何时间开始都不晚。孔子五十而学易,爱好和乐趣的构建,是一场人生整体的规划,放诸长远,是基本的原则。
公益参与
对慈善和公益参与者的定义,有钱人和有暇身,是一种狭隘的看法。我们更倾向于更广义的概念。慈善可以通过金钱和时间,但更重要的是对陌生人的一个微笑,有可能那微笑会成为“陈水总们”的救命稻草。当我们将更多正能量注入社会之时,社会将为之改变。当我们将正能量放诸工作空间、家庭空间,都能同样带来环境的改变。
在我践行绿色生活的准则时,一个朋友说,如果13亿中国人都如此,中国的环境将是世界第一,世界也就不用忧虑中国的环境问题了,可这只是理想状态。
公益本身就是将不可能的事尽量去做,从而带来改善,让更多人理解到,行动起来,带来改善。
建业集团是最早参与到阿拉善治沙行动中的企业,100家企业的参与、每年一千万的资金,对于沙化的治理十分脆弱。但从2004年至今,阿拉善所呈现的生态治理模式、当地生活方式的转变,对治沙这样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是很重要的实践经验。公益改变的不一定是整体,但一定会带来周边环境的不断改变。
如果有时间,去养老院陪一陪孤独的老人,体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如果有时间,可以带着孩子在院子里捡垃圾,跟孩子一起体会环境的改变从自我开始。如果不快乐了怎么办,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去大街上做一件好事,之后心情会愉悦。公益不是付出,是自我成长的收获,并且收获远远大于给予。
公益的根本不是行动,是背后的一念心起。
(王鑫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