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读城记
伴随建业省域化战略拓展的步伐,“读城记”栏目亦走遍了河南的十八个地市。中原厚土,有辉煌灿烂的过去,而我们关注区域城市的现在要多于历史。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未来,“读城记”更加敏锐地洞察城市发展的趋向、生活中的鲜活元素。采用小的手法:一个人与一个城市、一个群体与一个城市、一个建筑与一个城市、一个片区与一个城市、一个雕塑与一个城市,等等,挖掘人与区域的关系。“读城记”有一个隐秘的使命,就是用更鲜活的素材呈现“未来河南之于中国,必同于今日中国之于世界”。
栏目:寻访优秀河南人
在针对河南人的地域歧视最严重的几年,这一栏目用直白的努力回应舆论的偏激。二月河、薛伟、刘震云……编辑部亲访优秀河南人,书写卓越个体背后一个群体的真实情感与奋斗成果,也许从实际效果上看似乎微不足道,但《建业》仍希望为自己的读者提供更多从另一角度了解河南人的机会。
栏目:建业老友记
他们多是叱咤中国商海的风云人物,因与老胡的特殊情谊,我们将这些老友视为《建业》独特的文本资源,因为他们的人生和智慧,本就具备无比的参阅价值。《建业》探访这些老友,并在书写中放弃对宏大商业事件的详细追溯和还原,而用更多的笔墨关注主人公的个人修为和行为方式。也许会有幸运儿享用到时代的馈赠,但更多的成功离不开主观的努力,这是我们长久以来的观点。
专题:两个时代的对视
豫剧、汴绣、泥泥狗……最乡土的民俗事物中隐藏着区域文化传承的密码。两个时代的对视,通过寻找河南传统文化中的文化现象,描述其根源及发展,并与现代生活中与之对应的事物相结合,寻找两个时代的共鸣与对比。
专题:公共品与一个社会的温暖度
地产行业之特殊性在于房屋不仅是一种商品,更是公众关心的生活根本,由此出发,对于公共品的关注也成为一种必然。有学者认为,中国当前的主要矛盾已经变成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品需求同公共品供给短缺低效之间的矛盾。我国的税收远超过我国GDP的增长,但是公共投入却相对滞后,当前的中国一方面投资热情不断高涨,另一方面却因公共品的相对短缺积累了一系列需要关注的社会问题:教育、卫生、服务、养老、农民工……谁来为这个不够完善的公共社会提供温暖?最渴望社会和谐的企业始终默默地支持与期待。
专题:城2号——商都郑州和它的危机时代生存
省会郑州,及它所代表的二三线城市,在时代前进中的地位和发展,一直是我们关注的内容。确然,它们一定不止一次使用巨量的新城规划和高端的建筑理念彰显自己的进取心;它们伏在今生之前源远流长的城市文化和丰富的生活形态曾引无数外来者流连忘返。但无可奈何又心有不甘的是,他们最终被称作“二线城市”,从此扮演起中国城市大秀台上的“城2号”。我们必须了解“城2号”,为它们以厚重哺育的商业文明和金融危机背景下相对从容的生活。
专题:城3号——中原城市群的危机时代生存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气势汹汹,而建业安身的中原腹地城市是否依然按照自己的节奏行进,影响几何,这是我们关注的视角。有别于一、二线城市,中原之“城3号”,安阳、开封、洛阳……旧帝都的王者之气早已消散,却又无声融入城市的脉络、基因。繁华消散如云烟,它们早已习惯兴衰更替的轮回,自觉从中国当代城市3号角色的位置出发,以农耕文明特有的“过日子”心态走在重塑辉煌的道路上。以中原城市群为剖面,更容易使我们管窥金融危机时代中国腹地城市的生存状况和经济基本面。
专题:新城之恋
迄今,建业省域化战略布局项目绝大多数均处于新区之中。放眼中国,从上海浦东新区到天津滨海新区,从“郑州新区”到河南几乎每个“城3号”都有的新区规划,在急剧城市化的背景下,新城建设成为每一座城市的必然出路和自我升级的现实需求。与相对而言的旧城相比,地产企业在新城发挥了更具决定性的影响:他们不仅构造了新城的建筑形态,更以自身的高度和国际化眼界引入了更加新潮、多元化的社区营造理念和生活方式。梳理建业省域化战略布局之路,入驻新区而领一时风气之作数见不鲜。建业与新区所倡导的新生活和它寓意的城市新梦想,亦成为不得不说的故事。
专题:大象的狐步舞——有关更完美建业的思考与追问
因着非一般的企业愿景和价值观,在河南这块现代商业文明尚不深厚的区域,建业一直领风气之先。在此背后,则是建业一以贯之的反思精神和完美主义。诚然,许多辩证的课题一直伴随在企业发展的路径中:更加规范的管理制度如何才能不妨害个性化;厚重的文化底蕴如何转化为创新力;如要提供一流的产品和没有瑕疵的服务,与之对应专业人才的晋级与上进通道是否搭建;规模扩张后的企业如何保持业务及决策的灵活性……
专题:大转移——“梯次转移”效应下的地产变局与生活影响
“当一线城市的地产业竞争加剧的时候,一线城市的二流和三流地产商就会向二线城市市场转移。那么使得二线城市市场的格局也会发生变化,二线城市原来的二流、三流地产商相应向三线市场转移,那么这种传导效应最终会转移到四线城市,也就是我们说的这种县级城市。”地产企业的“梯次转移”现象,这个由老胡首先发现并阐释的带有预言性的论点早已变成不争的现实。这种转移的势头如此迅猛,以至于许多普通的从业者也已开始感同身受。在不断叠加的调控效应下,一线城市市场面临更多压力,也逐渐走到了增长的瓶颈。“地产向下看”,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行业变局。当然,向下看的并不仅有地产,裹挟其中的,还有我们的生活。
专题:跨界
2009年8月8日, 建业至尊卡应运而生,作为串联起大客户服务体系和支付系统的一种跨界产品,我们为商业领域的跨界现象深深吸引,毕竟,在多数时候,跨界产生了不可思议的商业成果。Nike和Apple组成“Nike+Ipod Sport”;持有特定银行的信用卡就可以在某家院线享受一元的电影票;支付宝不仅能够完成电子支付,还可以买机票、订酒店、交水电费甚至捐款……当“Crossover”这个被翻译为“跨界”的英文单词满眼满脸地出现在我们想得到想不到的任何领域时,“跨界”已成为经久不衰的风潮,是制造话题最有效的工具。
专题:当你老了——老龄化浪潮下如何构建幸福感
在养老地产成为行业热点时,其背后的社会浪潮也当被关注。老龄化浪潮正改变着全球的人口结构,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走势,中国亦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龄化社会具有老化速度快、老龄人口规模大、未富先老等特点。一般而言,发达国家是在实现了经济起飞和工业化完成之后,才进入老龄化社会,这时西方国家已开始由生存型社会进入发展型社会的新阶段,发展的目标开始逐步聚焦于人的自身发展;而中国是在低收入水平下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未富先老”已成为严峻的现实。如电影《楢山节考》的情节一样,限于现实经济状况和文化传统,中国的老人往往被动或主动地承担着种种责任,过着沉重而普遍沮丧的老年生活。当全社会都在追寻幸福感的时候,而老龄群体也需要更多才能迎来璀璨的生命之光,如制度保障、生活意旨、精神支撑……
专题:先论是非 再论成败——新型价值观“拯救”商业世界
“先论是非 再论成败”,是中国企业家俱乐部奉行的新型商业价值观,不用仔细琢磨,也能发现这种价值观与建业自身价值观如出一辙,所以也具备了更深广的探讨价值。何况无论中国古语“成者王侯败者寇”,还是西方民谚“是非的标准永远是成功者制定的”,说的都是一个意思:要想谈论是非,先得创造资格。但如是的价值观已然使我们的世界人心危险,地球资源枯竭。而华尔街危机导致全球的金融危机,一定意义上就是只论成败,不论是非的结果。我们亟待新型的价值观为商业社会注入新的活力,那就是“先问是非,再论成败”,用是非评价成败,用成败廓清是非,这也正是老胡和建业所奉行的。
专题:50后—— 一代人的时代烙印与精神传承
当执掌建业的几位高层管理者都是清一色的50后时,关注这一人群的独有思想特质和行为习惯成为一件有趣的事情。毕竟,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认为,最近这一百年,有三批人的青春特别跌宕,一是30年代生人,他们碰到战争;一是50年代生人,他们碰到“文革”;一是80年代生人,他们碰到高物价。诚然,作为改革开放大潮中的中坚力量,50后一手成就了如今中国的大局面,自然,从主流社会的阴暗面也能看到他们的局限性。无论如何,在80后闹腾着、不平着奔向主流之路时,父辈的经验和精神力量还是如此值得我们反刍、总结。